; g% e% o) e$ a+ w
( J' q2 P" V H5 x/ m0 E9 X1 k& `
1.调节池
, {8 T# a, |( f1 H! {
8 w: j8 u3 d( ^9 @7 F' Z, k0 p" e2 m分高浓度:低浓度调节池、高浓度废水隔油后进入调节池再进入气浮机气浮去除油类物质后,进入一级厌氧池;低浓度水则直接曝气池。" O9 g0 Q1 _8 b; l1 J% U
+ k5 v, h( k( S0 h5 M高浓度高节池调节时间为4小时,运行时注意隔油池撇油机是否正常工作。并保持机械部分经常润滑。低浓度调节池调节时间为6小时。9 }( k3 w: s, E# Z8 T
7 ^3 K$ Z1 A" v气浮机是利用在加压情况下,将空气溶入气浮机回流水中,通过释放器突出减压释放,形成均匀微细气泡(20~30mm),与悬浮物和油滴吸附,形成比重小于水的上浮体,浮至水面,由刮渣机去除。
# n& Y$ F4 b4 C/ |' l ~# l. E
# z6 h, v5 ^0 A/ P- q. _: ?& L气浮机首次运行时,先将气浮机中注满清水,用清水作回流水,将溶气罐压力增加至3kg/cm2。注意正常运行时不要使罐体内压力超过3.5~4.0kg/cm2。待溶气水可以正常释放时,才可进污水,以防释放器堵塞。运行时注意观察刮泥机是否工作正常,并经常保持机械部分润滑。除气浮机外,调节池主要设备是水泵。# [+ J4 V' V0 i2 s( d c
* Y3 K$ ?1 d. d
2.污水泵的操作和管理要点
% l5 r _5 n4 b4 U3 O! C6 y8 }) g3 d7 |/ Z& C* R, @$ R/ B
2.1开车前应细致进行下列检查(尤其是新安装或大修后的泵);电动机的转向,联轴器的同心度和间隙,各部份螺丝是否松动,用手转动联轴器看是否灵活,泵内是否有响声,轴承的润滑油是否够,泵及电机周围是否有妨害运转的东西,进水池是否有水,如果吸水管上有抽吸泵站底层存水小管的话,应检查小管上旋塞阀是否关好。8 i. Y$ j! N2 x5 t3 A& v: A- }
0 ?& Z, h6 b0 {# U4 f
2.2关闭出水闸阀,开启进水闸阀。对闸阀开关总圈数和转向应预先掌握。# U( Q7 W# Q# a
! q3 P& S/ W3 U% e" @" [$ A, \5 E
2.3开车:开车时,机器旁边不要站人,开车后应立即开启出水闸门,并密切注意水泵声音、振动等运转情况,发现不正常应马上停车检查。
7 p, a( t& R4 o0 k5 v2 Q, w
2 f/ ~: J C9 M: O: M! O2.4停车前先关出水阀再停车,这样可以减少振动。: w0 N* b" y) w' t2 M* m
9 T$ D8 R: f ]% r' ]$ b7 t9 ^
2.5停车后水泵及电动机表面的水和油渍擦干净。4 z# k: i( r1 O1 s+ j
: N0 {1 u, X2 i; b) L2.6水泵在运行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 ]4 M. ~( y j- w+ }' @. x7 T* Q5 n( B2 h0 W
检查各个仪表工作是否正常、稳定、特别注意电源表是否超过电动机额定电流,电流过大或过小都应立即停车检查。
8 q2 C+ e/ d k
9 J% s( ?% D- e/ J! A1 @2 ^水泵流量是否正常,安装有流量计时应检查流量计所指的流量是否正常或根据电流表电流的大小,出水管水流情况,调节池水位的变化,来估计流量情况。# g. O- r. \2 ~3 X8 j" ]
4 L+ H) A0 }8 @0 A8 W( c- v检查水泵填料压板是否发热,滴水是否正常。
l7 ^ X3 T* S% }6 I8 Z+ ^7 d
注意机组的响、振动情况。; Z! ^* l: z6 |7 r9 ^: S- Z5 ?! r
3 [9 V$ B q V! g; J; | {8 `注意轴承温升,一般不超过周围环境温度35。8 R: Y6 {5 y# d
0 g- @5 ]$ g% a; m! J
检查电动机温升,如过高应停车检查。
& w, b# @( e2 H6 m$ E: P/ d9 l1 f6 E+ F! ?# D9 e: X9 @
检查水泵、管道有否漏水。
' l1 H2 d: h$ I, x3 O: Q5 r1 T% _8 q8 _& z" H
检查调节池水位是否过低,进水口是否堵塞。
) f: O8 S; ~$ u; J
; m4 `# A6 A' B& P3 O7 }) z7 ~* i$ O" Z8 ]8 V( ?& ~% i- Y1 R
; ^3 ~; C- H: x! H' \* }1 m7 C
1.厌氧段
6 W' X2 w7 z7 B1 O
' y) U9 o- C9 w# w) W7 }厌氧池采和中温消化,有机负荷10kgCOD/m3.d。进水先进入配水罐进入脉冲配水系统,通过脉冲进水,保证布水均匀和泥水充分接触。影响厌氧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水质、负荷温度、pH、挥发酸、N、P营养等。
1 i a0 I. C) _1 ^1 |( r. Q' s' C9 @* P' w, w9 l+ K I- u; p
进水浓度不要超过设计值20000mg/l太大,(以不超过23000mg/l为宜),特别注意不宜长时间超过设计值,以免造成有机酸积累,pH值下降,系统受到冲击。本厌氧池按中温设计,甲烷菌最适宜的温度是35~40之间。操作温度以稳定为宜,波动范围一般一天不宜超过±2,在温度偏低时,可适当调低运行负荷和增大停留时间。
6 e: M) I0 a6 ^" f1 f
* @- L% R! N/ ~1 b' ^) }pH值应维持在6.5~7.8范围,最低范围是在6.8~7.2之间,进水pH值宜控制在6.0以上。在处理含有机酸而使pH值偏低的废水时,进水pH值可降到4~5左右。总碱度一般控制在2000~3500mg/l。
; }2 ]9 a6 i; R0 w+ `! J
* U3 G( ?% h" F0 X; v3 w有机酸浓度直接反映了混合液中挥发酸积累程度,而pH值则较难反映出这一点。一般有机酸(挥发性)安全浓度应在2000mg/l以下,最好在200mg/l以内。6 r& M/ x U8 H( F8 S+ U
' z3 n; p* X! I% \- G
为满足厌氧发酵微生物营养要求,大量试验表明:碳、磷应控制在200~300:5:1(其中碳以COD表示),在装置启动时,稍增加氮素,有利于微生物增殖和提高反应器的缓冲能力。
2 d# }! J. s P7 ?' M" l" N: N
6 d G1 e* q1 O. B, N# z* I+ I污泥接种前应去除粗大颗粒及砂、石、接种物挥发分(VSS)应大于60%,对于过稠接种物,可以用水稀释,用污泥泵或潜水泵打入池内。
7 j8 l# S9 W+ i3 f: g7 w7 i [5 U. m0 t4 _# k/ D' U
一般来讲,启动采用间歇式进料,一次投料负荷可控制在0.1~0.5kgCOD/kgVSS.d左右,待产气高峰之后再进料,逐步缩短进料间隔时间直至连续运转。接种污泥量一般大于15kgVSS/m3。
3 z8 U1 J# ~9 G7 j$ h! d* D
3 j* I; y# P ~& V运行时,应注意池面气室部分是否漏气,水面如浮渣过多,可人工去除浮渣或用棍棒将浮渣击沉。厌氧池内排泥一般根据运行情况,半年排泥一次。保证池内污泥浓度不低于20g/l。# D# i2 J, v& h, G; J
9 \0 g% |1 P1 N0 [% b% J
2.沼气安全
1 y* K1 f% Q- C% P( r" t: B3 a. |! L, H
& r( P0 q+ j# P8 e5 n3 t8 i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一般含CH460%、CO240%,CH4在空气中浓度达到500000PPM时,可使人头痛和非中毒性窒息。当空气中甲烷含量在5%~15%时,就成为一种易爆炸的混合气,因此,在厌氧池及贮气罐附近应注意安全,发现漏气现象,应及时排除。- S+ e+ `6 e: C5 q" R) k* r
6 Y7 k* s C9 I' _. _$ I& m+ V" s) F- K! i( q( y
0 X1 z% }# w$ y. {+ U$ ^, w本设计采用的接触氧化曝气池,利用射流曝气,由于进水先进入缺氧段,去除一部分有机物,并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再进入曝气段,由好氧微生物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CO2和H2O。射流曝气池负荷为0.8kgCOD/kgMLVSS.d。曝气池是处理主要构筑物之一,反映曝气池工段的指标主要有:. Z5 T# M- T+ j# f ^) `: S
K; G1 @6 i* B9 Q. D$ e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1 d& t: w' F! I6 N& I; n5 A
* }" w9 c6 z2 z' P$ W5 r4 }) V混合液悬游固体浓度是指曝气池中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后的混合悬游固体数量,单位为(mg/l)。它是计量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数量的指标,由于测定简便,往往以它作为粗略计活性污泥数量的指标。在推流曝气池中MLSS一般为1000~4000mg/l,在所有污水厂中,空气曝气的MLSS很少有超过8000mg/l的。这是因为MLSS过高,妨碍充氧,也使它难以在二沉池中沉降。
# ^( p8 \: x$ a9 O2 `8 ?
1 i+ G8 a' C4 @! b2.混合液挥发性悬游固体浓度(MLVSS)
- f# r/ ~- ^6 Z5 ?+ m% F
: ?; Q/ }& ^& d3 W2 V$ m6 _混合液挥发性悬游固体浓度是指混合液悬游固体中有机物的重量(通常有600的烧灼减量来测定),故有人认为能较MLSS更确切地代表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数量。不守MLVSS中还包括非活性的不能降解的有机物、也不是计量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最理想指标。在一般情况下,MLVSS/MLSS的比值较固定,对于生活污水,常在0.75左右。
; ~4 J7 v: `/ W* z; P* O6 e6 b W S+ P/ h, P
3.污水沉降比(SV%)
) k u% ?( l& n1 Y. ?( p" O k0 U( B8 o9 C6 t2 k0 N3 L1 {" }% E
污泥沉降比是指曝气池混合液在1000mL量简中,静置30min后,沉淀污泥与混合液之体积比,SV可以反映曝气池正常运行时的污泥量,可用于控制剩余污泥排放。污泥沉降比测定简单,并能说明许多问题,因此成为曝气池管理中每天必须做的测定项目。
8 u @& J, t4 @3 U* k5 g. D$ y
9 Z3 i+ Y; ~ i) u: p4.污泥指数(SVI)! i' X# v3 v' P
4 z1 c! J' o# F) C" l污泥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相应的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即:混合液30min静沉后污泥容积(mL)SVI=污泥干重(g)SVI值能较好地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和凝聚沉降性能。% `+ @) p5 R' J2 R; l
4 @" U4 h2 y7 K9 B" w5 O$ i
良好的活性污泥SVI常在50~300之间,SVI过高的污泥,必须降低污泥浓度才能很好沉降。测定SVI时应注意污泥浓度,在同浓度情况下测得的SVI才有相互比较的价值。测定容器的大小对测定数值也有一定影响,需注意统一测量容器。
7 \ e5 i5 q' d3 R- z O/ Z. K; I3 h# T
5.污泥负荷) i7 N5 h' V) J
q7 ^ n: F/ N j% Z入流污水BOD5的量(食料)和活性污泥量(微生物)比值称为活性污泥的污泥负荷。污泥负荷对处理效果,污泥增长和需氧量影响很大,必须注意掌握。一般来说,污泥负荷在0.2~0.5kg(BOD5)/kg(MLSS).d之间时,常用值掌握在0.3~0.4kg(BOD5)/kg(MLSS).d左右。调节池污泥负荷的主要手段是控制曝气池MLSS,增加MLSS可降低污泥负荷,减少MLSS,则提高污泥负荷,增加或减少MLSS一般通过增加或减少排泥来实现。: Z# }6 @+ b1 Q& P) }/ ]2 U
3 [8 K) }" \$ `8 I活性污泥培养可采用阶段培养,连续投配污水量随活性污泥形成数量增加而增加,直到设计流量,一般第一天进满池水,闷曝24h后进1/2水量,边进水边培养,不排泥,待填料中挂膜良好,活性絮体有10%时,即满负荷进水。" e7 l q8 Z2 [8 D5 g
1 m% Q# C, Q8 s: f+ t3 M# e
, f7 h. F" K/ W9 K
3 ^9 E% ]* D9 {0 l5 {
" i* f# v! F/ l& \# w% g1 f6 |( G
沉淀池是把经处理后泥、水混合液分离,并使污泥部分回流至曝气池。本沉淀池表面负荷1.0M/h。日常检测项目有出水SS、出水COD,排泥含水率,流量变化时,核算表面负荷和沉淀时间。一般二沉池表面负荷率在1.0~2.5M/h之间。
- G8 ^$ _% z I& i5 ?2 ]9 c" J, w6 T4 g+ `/ X, D5 F
沉淀池操作管理注意以下几点:
( Z- L ?( M) F; h! f
0 y* {* Y, g; x! k4 ~. W# P1.撇浮渣浮渣用漏水勺捞起。注意不应丢入出水中,应专门收集处置;
N$ K$ A6 B, `0 i/ j" n7 L5 w7 J5 ~4 B. j4 O3 W$ S
2.排泥排泥是沉淀池管理中最重要的操作,排泥操作的两个要点是掌握排泥间隔时间和掌握每次排泥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太长,则污泥可能积累厌氧发酵而一浮;持续时间太长,则降低了排泥含水率,增加了污泥处理构筑物的负担。排泥间隔时间在冬天长些,夏天短些。) j- T5 W7 V) F; Z _
2 ]* `, I" F8 [) |: R3 n
3.清洗初沉池的出水堰应定期用水冲洗。挂在齿堰上污物应及时清除,走道和栏杆也应保持清洁。
' t2 n% P6 W3 ^: S( h3 z3 J- \4 V; K
4.校正堰板堰板应保持水平,但使用若干年后,由于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堰板常发生倾斜,有的堰口出水过多,有的出水过少,甚至不出水,这时应校正堰板使成水平。
6 B9 ^- r3 v& s" Y5 z" B( I( ~3 L, _$ I3 D; q+ S
5.机件油漆保养排泥阀、配水阀及其他铁件易生锈,故需经常油漆保养。
& Z, Q+ o! |7 w3 g9 Q. v
3 V, [/ n+ O4 b0 O |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