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d* c' [& B! k1 m& w 实现活性污泥法的高效同步硝化反硝化,必须在曝气状态下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t' [# D3 h8 l* j
6 B& s& C6 R3 O% N7 O
①入流中的碳源应尽可能少地被好氧氧化;9 M8 B% h/ Q% L9 E( k
& a$ H2 Y% W" a9 t8 E3 k
②曝气池内应维持较大尺度的活性污泥。6 y* `: p8 a$ Q2 n J
5 Z: v8 Y$ l9 e- |' {
在连续流好氧条件下硝化发生在碳氧化之后,入流中的碳源被碳氧化或合成为细胞物质,只有当BOD浓度处于较低水平时硝化过程才开始。此时,即使污泥尺度较大也能形成有利于反硝化的微环境,但外源碳已消耗殆尽,只能利用内源碳进行反硝化,而内源水平反硝化的反应速率小,因此SND效率就低。在非连续条件下微生物的代谢模式则截然不同,入流中的碳源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微生物大量吸收,并以聚合物或原始基质的形态储藏于体内,从而使曝气池中的碳源浓度迅速降低,为硝化创造良好条件。如果颗粒污泥较大,形成有利于反硝化的微环境,则微生物可利用预先储存的基质进行反硝化。由于反硝化处在基质水平,反硝化的速度快,SND效率就高。9 {2 R& U9 F% U
# N& T" h: B) q4 t0 K+ W$ I" x8 ~9 j! L$ Z& W& R- E
3、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D3 C( H' V3 `/ a5 L3 }4 L
" ?: @0 t& ~# S r7 h
活性污泥工艺的运行好坏主要依赖于反应器中形成污泥的质量。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活性污泥反应器中创造一定条件可培养出高活性的SND颗粒污泥,其颗粒尺度在500μm左右,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和较高的SND速率。 / \) [; J& S! d2 C. A6 z* j: E# d1 C( F% p/ O4 v6 L1 S) s
根据目前普遍接受的污泥絮体理论及在曝气池中通常观测到的污泥颗粒大小(约为100μm )可知,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污泥颗粒的紧密层可进一步增大,进而形成SND颗粒污泥。另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反硝化条件下活性污泥絮体能形成性能优良的颗粒污泥。 - [: q4 M, ~0 s3 p8 u( E* ~4 ?1 O! J4 _! M9 G6 C8 a
以往认为在曝气池中由于水流紊动剧烈、剪切力较大,污泥颗粒尺度在达到100μm后就很难增大了。采用微氧电极对DO在颗粒内部扩散的研究结果表明,当DO为1~2 mg/L时,O2在污泥颗粒内的扩散深度约为100μm,因此在单纯的碳氧化曝气池中的污泥尺度若再增大,内部将进入厌氧状态。目前对如何在曝气池中提高活性污泥尺度的研究报道还较少,最近Morgenroth采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中的水力筛分法,以碳源为基质在USB反应器内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其颗粒尺度可达1~3 mm,具有优良的沉淀性能。但由于曝气池中O2的供给是限制因素,当颗粒变大后其平均活性并不高(内部大量污泥处于厌氧状态),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污泥活性可能进一步退化。, A" _4 H) |. B* L) p# c% H
1 ]% i# h T4 H9 u6 [, m
在SBR系统中采用缩短沉降时间可截留住那些具有较高沉速的生物颗粒,培养出的颗粒污泥可达3.3 mm(也有仅为0.3~0.5 mm的),其中几乎不含丝状菌,全部由细菌组成。颗粒化不是由微生物种类决定的,而是与操作条件有关,曝气池中的搅动强度或混合程度及曝气产生的剪切力对颗粒污泥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在SBR反应器中,DO保持在0.7~1.0 mg/L时运行一个月可基本完成颗粒化,且COD、NH3-N、TN去除率高达95%、95%、60%,颗粒中无丝状菌,SVI为80~100 mL/ g,SS为4~4.5 g/L。好氧颗粒污泥在显微镜和曝气状态下都可观察到,其活性即使在DO<1mg/L时也很高,有机物和氨氮负荷可达1.5kgCOD/(m3•d)和0.18kgNH3-N/(m3•d)。. P4 x& v D3 c+ Z9 }) d
' P& A& r! A5 I 可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不仅仅局限于甲烷菌,人们观察到酸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及好氧异养菌也能形成颗粒污泥。好氧颗粒污泥主要由杆菌组成,无丝状菌。这些都是在连 续运行操作中发现的,目前在SBR系统中也有发现(由于颗粒污泥的快速沉降还可有效缩短沉降时间)。5 {8 {: p% B' X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