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污染源头控制
, D; a6 w% R1 n) Z& B8 d1 C) h' I; Z0 O% u x# Q$ I- U
) x, m, [. W" |8 j' c
①汽车、家具、表面涂装、铝型材行业推广使用水性、粉末、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等低VOCs含量的涂料。" [- o& J2 |5 p. C
, b/ v* @4 u& y5 B. t/ h/ G
②包装印刷行业推广使用水性、辐射固化、植物基等低VOCs含量的油墨。
. ^# K6 H5 P$ a' {
9 t3 o$ D8 J$ v8 [# \7 ~③胶粘剂行业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的水基、热熔、无溶剂、辐射固化、改性、生物降解等产品。6 J% P1 `: F& D- w1 f
2 c% l# f+ {8 G2 P c+ D; o
④洗涤服务业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低反应活性等清洗剂产品。
7 q' c. ^; d2 s3 `- a w# P# A3 o; f- W& \( n4 A9 d! ]
二、强化无组织排放控制
4 V( e* a/ T- U7 P( n
5 R. e- e1 A6 ?! g9 x, C$ M重点对含VOCs原料、溶剂(包括含VOCs原辅材料、含VOCs产品、含VOCs废料以及有机聚合物材料等)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露、敞开液面逸散、工艺过程等五类排放源实施管控,通过采取设备与场所密闭、工艺改进、废气高效收集处理、设备与管线泄露检测与修复等措施,削减VOCs无组织排放。
7 M" M/ D3 Z6 H G( r, v. k( B9 S9 k T. e6 [8 l
三、加强设备与场所密闭管理
7 B4 Y7 k! _5 p: o: z; A% ^
" K) B- k- F4 |" C2 I" x采取“应封则封,负压收集”管理措施,对于含VOCs原辅材料、产品、高VOCs含量废水(即液面上方100毫米处VOCs检测浓度超过200ppm,其中重点区域超过100ppm,以碳计)、固废等应密闭储存,且配套废气(含储罐呼吸废气)负压收集与处理设施,且含VOCs原辅材料、产品、高VOCs含量废水、固废收集、运输及处理设施需密闭,根据需要配套建设高效VOCs废气处理设施。
3 @' R5 \ f: i1 n8 a( \
1 f4 j. l% h6 @2 o" o8 ~四、鼓励使用先进生产工艺, Y, q c5 \2 o- j' ?' T
& K: {+ K; z+ |1 R$ f
鼓励企业采用全密闭、连续化、自动化等生产技术以及高效工艺与设备,减少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优先采用底部装载方式。4 F/ x. T6 g8 _& b \
! c `9 `' Z0 Q! b9 `石化、化工行业重点推进使用低(无)泄露的泵、压缩机、过滤机、离心机、干燥设备等,推广采用油品在线调和技术、密闭式循环水冷却系统等。
1 s! i+ N, I. o( D6 w
. s; K$ \: N& }' T* T4 V% g1 i t工业涂装行业重点推进使用紧凑式涂装工艺,推广采用辊涂、静电喷涂、高压无气喷涂、空气辅助无气喷涂、热喷涂等涂装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喷涂设备替代人工喷涂,减少使用空气喷涂技术。
) N) \& ]) i7 h2 w8 z: ^; W" u) {+ u
包装印刷行业大力推广使用无溶剂复合、挤出复合、共挤出复合技术,鼓励采用水性凹印、醇水凹印、辐射固化凹印、柔版印刷、无水胶印等印刷工艺。8 j) x. L% `' P F' E" _: z. _! |
1 T3 c+ O7 s: V* d3 v
五、提高废气收集效率
6 u/ b l9 b% t; B
; s# a" c4 R5 p7 n; T# c1 w科学设计废气收集系统,将无组织排放转变为有组织排放进行控制。采用全密闭集气罩或密闭空间的,除行业有特殊要求外,应保持微负压状态,并根据相关规范合理设置通风量。
8 b( ^, M' \$ ^9 s, K% \, m5 `
! d7 f1 B5 _% @采用局部集气罩的,距集气罩开口面最远处的VOCs无组织排放位置,控制风速应不低于0.3米/秒,有行业要求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L- ~3 m+ o9 E1 h
3 }9 y4 J6 u8 R0 X
加强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控制。企业中载有气态、液态VOCs物料的设备与管线组件,密封点数量大于等于2000个的,应按要求开展LDAR工作。" }; z; J6 [( u
: e# M e9 \- \" b! |. y
石化企业按行业排放标准规定执行。8 ^! {. c' j7 [2 V% u: S( T
8 |9 R- Q F! I& x$ U六、提高治污设施处理效率# n/ j F; Z4 Y! z, Q) X
8 s1 g2 c5 K5 b. ?
企业新建治污设施或对现有治污设施实施改造,应依据排放废气的浓度、组分、风量,温度、湿度、压力,以及生产工况等,合理选择治理技术。# \9 \9 T# d( k/ R) \
' n; ~0 T' Y8 e ^
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技术的组合工艺,提高VOCs治理效率。+ x) g+ x0 j# X( \3 h4 S5 Y- h
. s9 a" |, [7 S% h; }低浓度、大风量废气,宜采用沸石转轮吸附、活性炭吸附、减风增浓等浓缩技术,提高VOCs浓度后净化处理;
- b- J& g, H7 n& ?
5 O! }! M! D* w+ N5 D7 B6 \: ~/ L4 j高浓度废气,优先进行溶剂回收,难以回收的,宜采用高温焚烧、催化燃烧等技术。
5 j, S/ c, h6 U1 _# U( y' o% P+ `7 t, B/ o
油气(溶剂)回收宜采用冷凝+吸附、吸附+吸收、膜分离+吸附等技术。低温等离子、光催化、光氧化技术主要适用于恶臭异味等治理;生物法主要适用于低浓度VOCs废气治理和恶臭异味治理。
" w; m# K" T8 E) c2 e. k" T$ S: k! x: ^/ V
非水溶性的VOCs废气禁止采用水或水溶液喷淋吸收处理。采用一次性活性炭吸附技术的,应定期更换活性炭,废旧活性炭应再生或处理处置。
# v7 ]4 \% I% y2 d/ p: q9 I, L# g; C+ g" g0 S- P
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推广集中喷涂、溶剂集中回收、活性炭集中再生等,加强资源共享,提高VOCs治理效率。
! X$ U8 l1 B! s2 P7 l1 Q; s D+ G; A, i. E1 s8 z
七、必须综合考虑安全和综合环境影响; r6 D5 v( `8 l! @, _, X \
/ t! [7 [) D4 P: `* ~# E( J
治污设施的设计与安装应充分考虑安全性、经济性及适用性。
& H- J D# D. l9 `
7 M% y( u8 T! x# U3 \$ D# W具有黏连性、积聚自燃性、高沸点、与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有机废气,不宜采用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低温等离子等治污设施。/ X; `' ^- z/ e [
! N* [( q% |% U# y( B) S含有酸性物质的有机废气,应充分考虑对治污设施的腐蚀等影响因素。" Q( l0 @" V1 {' \) ~" k. c
" k9 a$ [2 Z `: e+ W( Z% O" H$ P
含有颗粒物的废气,为保障VOCs治污设施运行稳定,宜进行预处理降低颗粒物浓度。: X! d/ t3 Z5 `6 L8 }# y: |! N
& Q2 z6 Q4 \% c- H$ @含卤素的有机废气,在使用直接燃烧、蓄热式燃烧等处理工艺时,宜采用急冷等方式减少二噁英的产生。% \" e6 R6 C/ }* u, |" a
* p6 e/ g4 |) u+ B使用臭氧发生器等基于臭氧发生原理的治污设施,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臭氧逸散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c' s2 Q$ n% W5 i
) A. R. w, f* J$ g1 Q+ @0 B0 B采用吸附处理工艺的,应满足《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要求。$ B8 a2 N5 F* `; Y' A; M( o
/ w% m' o2 U; Z$ W* F* s
采用催化燃烧工艺的,应满足《催化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要求。5 u9 s9 D& \3 Q; K8 J
% n% K4 {6 I( P! E采用蓄热燃烧等其他处理工艺的,应按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设计。
" ~6 f, ?8 L" k- t: d9 j* V% I" [
7 x, Y6 c* g% ~6 {5 n- \1 M5 R八、排放监控要求
- P# N. L9 t4 O" z, X+ H& q
, c, A# r" O% }; a- g/ ]2 ?# R企业应对排放浓度、排放速率及去除效率实行全面监控。对车间或生产设施收集排放的废气,VOCs初始排放速率大于等于2千克/小时的,应加大控制力度,除确保排放浓度及速率稳定达标外,去除效率应不低于80%;采用的原辅材料符合国家有关低VOCs含量产品规定的除外,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按其相关规定执行。
% C# i2 B) {4 u+ t# v& R; |: z" _0 y4 |6 D
4 _4 Z' ~! g- w4 G, T: ~2 w' } |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