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 r, |6 L( B: N# u一 样品采集要求
$ ]7 A7 z! E/ P- M1 g" ^* Z9 L. M0 w9 O- P7 ?+ \
1.土壤样品的采集
- Q! Q3 ` y- Q( x/ |( j$ H0 x: ?1 z B* G' \2 P( Z2 `# V
土壤样品应由监测单位采集、留样备查,并对所采集样品负责。[s2]
8 k/ z& a) N/ c- g2 m9 ^
8 q) V+ r# Q: [: Q4 x! h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求参见《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和《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执行。
$ e4 F) n! M- G4 [0 K% L/ m0 }! _5 {, i# V0 F3 ]" H' G
采样深度要求:7 I) P+ N3 F+ S9 D8 t ]
& ]+ j3 E8 P' |6 Z3 [- z5 \/ Q/ Q
(1)根据我市场地污染物分布特点、场地调查工作经验做法和再开发利用阶段的开发需求,初步采样调查的采样深度原则上应为5-8m,如有其他依据或原因(如风化层埋深较浅等)对初步采样的深度设置超出此范围的,应详细说明理由;详细调查阶段可根据初步采样调查成果有针对性的设置采样深度。: `8 K3 ^; l. A# W) J1 m' K
& I' |6 F3 d# l) ?: o; r(2)去除表层的硬化层后,土壤表层0.5m以内设置至少一个采样点,0.5m以下采用分层采样;初步调查阶段,应保证在不同性质土层至少有一个土壤样品,采样点应设置在各土层交界面;地下水位线附近至少设置一个土壤采样点;当同一性质土层厚度较大(2米以上)或同一性质土层中出现明显污染痕迹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同一土层增加采样点。原则上,每个钻孔至少需采集4-5个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
' K; I8 A4 L; \) O$ W0 e; T
$ A( Z3 W' J6 {: }* D(3)地下罐、槽的采样深度应达到罐槽底部以下3米以上。地下管道及沟渠采样深度应达到与埋管深度或沟渠底部深度以下2米以上。: z' V+ j5 B& @1 v% E! m# C
' _6 `0 M" a$ g. s' x+ e(4)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同一土层鼓励采用现场快速监测设备筛选相关污染物浓度最高点进行采样。7 s2 o0 W1 s( m, Q: x( x% h0 `& w
+ q" |0 c9 f2 K. ]* M(5)土壤样品采集过程应针对采样工具、采集位置、VOCs和SVOCs采样瓶土壤装样过程、样品瓶编号、盛放柱状样的岩芯箱、现场检测仪器使用等关键信息拍照、视频记录,每个关键信息至少1张照片和1个视频,以备质量控制。
7 u- X* d" O3 Q$ i6 Q7 p1 \9 T+ d, S1 C! r1 z* `
2.地下水样品的采集9 B' Y# E* M# A$ A# ~: t1 M' U
! k* N. ~1 Z) c地下水样品应由监测单位采集,并对所采集样品负责。& i/ r% _3 _5 ]5 B: I
% K3 v: a# i# N$ E* R
1 B, s1 L6 u* w4 W3 o
4 ~1 T) t9 h& o0 d: R/ C& ?" Y
0 y+ N# u# m6 u! `4 S: R$ U' Y! Z二 样品保存及质控要求
4 h' _) u* E# w, f+ u8 i' p
/ }, M1 h" F: Q( o, z0 B+ \+ c! ~1.测定农药、挥发性、半挥发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项目的土壤样品应低温(4℃)暗处冷藏。
' f# A! z3 ~1 G* h8 Q2 S L8 Y h' L# L, J2 K
2.地下水样品保存要求! Y0 [7 O/ P7 p
. y9 T- b: J f$ `+ Y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保存、样品运输和质量保证等参见《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附录A和《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附录2中的相关要求执行,并在报告中列表体现。
8 O' k* k% N, A" U# k
, T+ }8 \. f) A% R% c3.土壤样品的保存要求3 J% k5 E6 K* i |' e$ d% K, T
& K; `$ Q @8 O5 d4 B1 A; ]土壤样品收集器和样品的保存要求参见《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附录2土壤样品保存要求。
+ C3 F7 W& {0 o6 @7 R |9 d/ O- _$ p3 D( ^2 O9 Q( a9 k
: z% ~; Z& e5 _) w- X4 `& P
5 x2 l! l- f3 k; h" W1 e. G5 R, _" Z1 y: U
(五)样品(土壤)制备的质控要求
6 j- f. [7 g: x9 S {6 R) d8 _$ u
参见具体检测项目的方法标准以及《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和《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执行。- n' H$ V" Z# c; O
) N4 |1 \( {4 ~4 `(六)样品分析检测
+ B" k8 ?% A3 O& a
" R6 L* Q( Z1 a: c, q0 x& f+ L2 f1.检测分析方法应优先采用国家标准(GB)或环保行业标准(HJ)或规范;其他可参考标准的采用顺序如下:国内其他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其他国家现行有效的标准或规范。
5 Z1 [: ~2 G7 j* w, Z( I( q( f) j4 q
2.承接监测业务的实验室应具有本场地大部分监测因子的CMA资质能力,如承接检测业务的实验室因无CMA资质能力或其他原因需要分包的检测项目,分包方必须选择具有分包检测项目CMA资质能力的实验室。
' H" k" [9 H) i+ Z, _' O5 U* o4 G$ T6 G V' C- G, L( z
3.现场检测可采用便携式有机物快速测定仪、重金属快速测定仪、生物毒性测试等现场快速筛选技术手段指导样品采集及监测点的布设;采用直接贯入设备现场连续测试地层和污染物垂直分布情况作为初步判断;采用土壤气体现场检测手段和地球物理手段初步判断场地污染物及分布,指导样品采集及监测点布设;采用便携式设备现场测定地下水水文、pH值、电导率、浊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等。1 n6 h _( L* }" d$ m
" P: p; A+ \3 i# \2 O- r
(七)数据修约与结果表示4 h+ F, z( i9 p6 q# r# @6 s
2 v5 E6 n i, ?" M9 u0 O
1.数据修约规则按《数值修约规则GBT8170》的要求进行。# p c" n( a0 `
* T- `* z0 Q4 C4 K& p3 U1 ~# A2.监测结果的有效数字一般保留3位,除检测方法有明确的要求外。
) b, \; u9 L$ G6 L: M: t+ D) X0 E' E5 c2 y; q' J4 O$ I, `. {
3.表示结果精密度数据,一律取2位有效数字。
" q8 x+ m9 L D5 I# T- p' r
' V* ^/ s/ W: P6 N* b$ P(八)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9 P8 h( l& z0 @! H' q( C$ d9 y3 ?; U( k4 h) w7 a
1.质量保证6 C3 p b* x; g4 N6 {
I0 o, L, Q; L) T) B
(1)监测单位出具的监测报告各项指标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应通过CMA认证,否则相应指标无效。! S I( k# x; _! c0 U
# l( R& x! m l% b- ] [) B(2)监测指标所使用的检测方法:有国家标准GB和环保行业标准HJ的必须优先采用;没有国家标准和环保行业标准的,可参考其他行业标准、国际标准或其他国家现行有效的标准或规范,但应说明其来源并分析其适用性。1 b5 ]5 q5 l: U4 E1 q
: N* w# A# t. t/ n: l# }
(3)按相关监测技术规范、检测标准的要求,开展现场采样、样品保存和流转、样品制备和前处理,报告应列出具体检测项目的相关要求。
2 L: y; S2 D: g3 f3 W$ i" o, B f* t
(4)样品分析:按各检测方法的规定做好运输空白、实验室空白、现场密码平行样、实验室平行样、质控样、加标回收等质控措施。并形成质控统计表输入报告内容中。必要时,现场密码平行样送若干实验室(符合第1章监测单位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进行比对验证。1 r0 }; z! D3 a; Z, G
3 m; _; T0 F( @: Q: X* o+ ]6 L: D
2.质量控制
- L4 {( V0 ]- I% f1 s5 L8 n6 e7 C G1 L' n: i$ k
空白样(运输和实验室)、平行样(现场密码和实验室)、质控样、加标回收等4类质控措施按10%左右进行,其中实验室平行样约5%,其他几类各占约1%。具体工作按现行有效的监测技术规范、检测方法相关要求执行,并满足以上质量控制的比例要求,将相关的记录体现在测试报告中。质控样分析结果不合格时,应查找原因,并将同批样品重新分析。4 Q6 g% `+ |7 |. g5 W
+ V4 y' |8 s+ P' o
监测数据出现明显不合理情形时,应开展实验室间比对检测或重新采样监测。$ R b. b2 |" j5 C8 h0 F
& X0 a. O2 u1 @9 ~/ P: k+ ?( m(九)筛选值选取
5 E6 V2 X1 O% T% I) t- \0 t% p4 C& z# M! z
筛选值选取原则:. _# c* B( Z9 B( o3 }5 f" K
! C; f/ L: B7 Y u" @9 z, E
1.优先采用《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筛选值珠江三角洲》(DB44/T1415-2014)中对应污染物的筛选值;9 y4 p( c5 B+ `( j, R4 j! j( }2 g0 V S% `
k+ W6 R6 o4 t' u3 C2.其它污染物参考国家和其它省市现行有效的相关标准,但应尽量选择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等与本地接近区域的地方标准,并经适用性分析后选取;地方标准没有涉及到的污染物综合参考国外相关标准;国外相关标准未涉及到的污染物可参照依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4)计算出的风险控制值。' u4 E1 ~) D# S7 y5 ~8 w7 z
0 N0 G- J( l) w" L' K- _! z) j" Y" l( p3.地下水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作为筛选值,《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没有的指标可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等相关的标准;
$ @" ]8 C6 o4 c: u1 V
/ p0 U1 V7 T' b4 M- P6 e4 d1 P% x: T2 a4.如评价区域的背景值高于通过上述方式选取的筛选值,则优先考虑土壤背景值作为筛选值。
/ L- X$ L% G1 r3 e% e* S/ L$ N. _6 L
(十)场地初步调查结论, @# L. r$ K2 S# G4 ~( v
$ t7 B- H% R) z' G5 B3 ^确主要风险污染物及具体点位。
% U# c0 S2 i: D0 B& y( K7 q8 Z) U" Z6 X2 I9 t
7 {3 H& {9 b- a5 j$ u
6 h W0 U9 x {2 \! N9 F, v3 F
( K& v4 A( y0 n6 A# N5 f场地环境详细调查和评估是在场地初步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详实的场地环境信息并开展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详细调查监测的工作。同时开展场地土壤理化特征参数调查,获得满足健康风险评估及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所需的参数。
4 s/ C% k- c8 |0 X7 S/ u
. q# ?1 v j' @' d(一)采样点的布设
6 z# o0 {; s; C0 l
* A& H& _! {+ Y! j+ ^$ e3 e1.土壤监测点位的布设
4 D* j) G: m7 X, C7 l1 A/ ~* L4 l
" N+ {7 b) k5 h: C, {详细调查阶段采样点的布置应根据初步采样所揭示的污染物垂直分布规律来确定,符合污染初步采样阶段的相关要求及《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的相关要求,采用系统布点法加密布设采样点,详细调查阶段用于确定污染范围的加密布点面积不大于100平方米(10米×10米网格)。9 _$ v' p7 w" j# i
8 o4 q. U0 F b+ {0 O分层采样原则上应符合《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的相关要求,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用于确定污染深度的采样点,分层采样应采取以下原则:3m以内深层土壤的采样间隔为0.5m,3-6m采样间隔为1m,6m以下采样间隔不大于2m。
/ B: a8 m# p1 \4 Z+ _3 [
/ j: e( e0 A9 K5 w+ P2 R2.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
: D$ Q+ x% k$ u5 D& L
/ \1 J1 d- U1 I* R5 X! ?5 [对于地下水流向及地下水位,可结合环境调查结论间隔一定距离按三角形或四边形至少布置3-4个监测点位,若发现地下水超标,则需要进行加密布点调查。% e5 v" C+ Q8 y0 R" y
# b6 Z1 e0 ]2 ]# G" q/ e(二)现场详细采样* {4 M& X! `7 c+ g. R% ?( L
* }, E5 `2 q% h7 v( t2 ^
现场检测与场地初步调查现场检测要求一致。9 Z. s: C( I- k o6 S4 n
1 T: Q- |+ t! q' R
(三)数据评估和结果分析9 t" i; i3 u, _( D6 I2 H
, I2 a, d# O$ i. n
与场地初步调查要求一致。8 h0 f1 }: o6 u* a) E2 ]+ H- Q- ? P! [
) Z, i: k3 r8 `4 \# O n: O
(四)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k( K1 N" I( g9 {2 w
8 i ~3 C9 K$ K! T! Z/ O6 E与场地初步调查要求一致。
( A* C: b4 e3 y) A' z8 L' S$ B; V) L. y `
' A8 D- e: G2 y: D4 Y* W
( ^: ]1 C* j3 m5 d: ]7 y
(一)暴露评估
$ f" h4 \7 f2 T) u$ z5 s( V0 E" _3 \$ o; g! q" e( Z
检查暴露途径是否齐全。# }. W5 |" l2 j
* V) s6 \# J* E6 T% ?5 {
主要暴露途径包括:- }( C9 @; o7 d1 l
' b3 N: w+ ^1 [ B* n% ]
. K. x4 e" n/ X; y8 }4 g4 D1 C
9 U$ j1 x' L! _( a
表层土壤,或需要开挖等无法预计再开发利用过程中需扰动的土壤,土壤暴露途径应选择1-6,不开挖或不扰动的土壤暴露途径可选择5-6。
2 P3 O5 \7 ~/ |$ H9 d! g# R. {; h. \. {$ J% T
场地所在区域及周边有饮用地下水情况的,地下水暴露途径应选择7-9,不饮用地下水的选择7-8。# ^6 i3 I3 E3 H W8 [
& c! W& U" D3 I# o2 A+ f+ n(二)风险计算
+ B5 I+ T0 F0 g
; p# ?- p$ [2 G" {: U2 q7 @/ m风险评估需在加密布点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各参数选取应说明确定的方法和来源。
. H. z6 _( q* O& Q0 o2 O# C0 N: F1 \) v
计算基于致癌效应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时,采用的单一污染物可接受致癌风险为10-6;计算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时,采用的单一污染物可接受危害商为1。计算得到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超过或危害商超过1,则需计算风险控制值。
$ P" p5 Q9 [1 p6 [, o. U
2 P" ?6 e2 O8 F) D3 b+ J(三)风险管控建议
' `; _* {5 O/ v! s1 x' N$ ]
2 Y! C$ K u# N2 V3 {! w$ i: a1.风险管控的适用范围
8 G) ?7 O8 M1 B
% l! _' \+ l" Q5 _/ j" a/ k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或污染区域,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并结合污染地块相关开发利用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管控。
5 k9 Q. b; [' Q }; C% u0 }- M! V2 _% S8 x% a$ Z1 o
2.风险管控的要求9 T/ }# U$ Y% Q
. t0 l( z( A( w9 C8 J3 ^- r. V. m
应明确管控区域、目标、主要措施、环境监测计划以及应急措施等内容。
6 L* m' q( F5 D& ~1 d1 d2 P) D! }* [7 w; v6 b
风险管控区域后续如需进行再开发,则应根据再开发利用方式,确定是否进行修复治理。, H* v5 L" |7 L: A4 ~- l
# a/ X6 _2 z6 R6 i! W5 z% Z(四)修复目标值和范围的确定. N3 V/ |! G; x& f) u- S
+ j$ j% H) Y( T7 N3 X. r1.修复目标值2 u4 {+ l5 ?( ]* O
! p) U! B4 L P2 h Y4 [$ ?
原则上用风险控制值作为修复目标值,风险控制低于筛选值,则采用筛选值作为修复目标值。6 S) ?: n6 s: O. h
# j; F% |3 Y4 v
如当地背景值高于筛选值和风险控制值,则选取背景值作为修复目标值。- H" `. T* `$ R! q3 {6 p
4 L8 n t' Q, D3 y4 t' W0 ]
2.修复范围的确定% A) m& h, s" X) ]
& g$ D# r+ z% R0 m(1)修复范围可采用无污染点位连线法或污染物浓度插值计算法进行确定。
, |& [) C$ N# z. E7 O& v6 E
+ p, e( _; b5 h8 Q U1 j3 w5 i- k(2)采用插值计算法需在加密布点的基础上进行,并采用规范的方法和合理的参数。计算后必须进行接弯取直。4 t9 f; I8 D6 N% Q/ `- J
$ r# n' {8 c6 U" q: k
(3)确定修复范围图需要必须提供拐点坐标、分层图示,明确分层污染土方量。 ~) b+ |0 I2 y- {3 {
- H1 E6 Z$ `- z& b0 u
(4)修复范围需在总图上确定。
& g, h, r( ^0 o* T. d0 g0 b3 R
8 F/ C! L8 j1 u1 ^( H(5)应提出在场地修复范围现场进行明显标示和有效保护的措施。" h* i1 I: L8 F3 `* X" t
% B: d/ P% ~- |1 J
第2章 工业企业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方案技术要点8 b/ Z$ y- {/ I! {* c/ H; \
9 d. w2 u8 X! L& f0 ^' `
- X1 x- Z$ A" j6 g1 o
对从业单位的要求:从业单位在本市开展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相关从业活动前需到我局登记,且近年无环境保护、质量监督、认证认可等部门不良信息记录。
# p3 U8 ^, X* [& V
5 u }/ \' g- o" {; F0 U对监测单位的要求:监测单位应在本地设有获CMA资质的实验室,水质和土壤类能力范围涵盖应包括且不限于重金属(Pb、As、Cd、Cr、Hg、Ni等)、总石油烃(地下水中为石油类)、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挥发性有机物(VOC)、pH值等,其检测能力应达到场地需检测因子的75%以上。[s5]
; g. A# e" d! ?( g3 z& G; t4 i9 [' {* N4 k. @8 x/ y4 }: s! O
一、形式要求
, `6 e+ h% c3 {3 R; f( _
' D/ x& i# w2 P/ a: m" T' n(一)送审方案应加盖场地责任单位和方案编制单位的公章。& V- i7 A; s( ]2 m
" B2 \1 T# a0 K7 |) F3 J" ?' G
(二)应附具从业人员责任页,明确项目负责人,各分项工作承担者,从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审核制度,明确方案的审核、审定人员,上述人员均需亲笔签字确认。# V- W. {& K5 p' `# Q
) k- m; r) U5 I" i) ?1 m7 W二、技术要点$ Y( x2 ]; @2 w
. r: |" k+ v6 P" B' z2 |
(一)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并结合污染地块相关开发利用计划,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风险管控。其中,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实施以防止污染扩散为目的的风险管控;对拟开发利用为居住用地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用地的污染地块,实施以安全利用为目的的风险管控。# }: h1 }1 }5 w2 m2 m9 ^
6 c5 u7 g g0 w; ]) v6 i& L(二)风险管控方案应当包括管控区域、目标、主要措施、环境监测计划以及应急措施等内容。 D. r0 D1 ]4 v' X" V$ t. t: Q6 L" V
; R9 D/ q- b1 @2 V(三)风险管控的主要措施包括:% y) h, y U- A t s4 V- A
$ ^& [* X9 s" u w: a [1.及时移除或者清理污染源;
* L% f! s( Q' Z& c5 D0 f# t. }6 V8 R/ b
2.采取污染隔离、阻断等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 T7 s: `. d6 F$ _ ]4 N: h8 ^2 |/ L& L! [; d' Q
3.开展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
. u, v) E+ \3 i4 W. H9 [' O, Q- _, K3 h) G, [; L
4.发现污染扩散的,及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
{6 J9 k; k, `! {8 B, I$ \. `4 x' m, x
(四)方案应提出因采取风险管控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污染地块周边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或者空气污染等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措施。4 h+ C3 B, v! f k6 Y
: u* n" y# X6 g! s. r
(五)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方案应提出划定管控区域的建议,并提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的环境监测方案。
9 U7 J) _4 R7 W8 G- w5 H" ?+ u
* i: K, I8 j# b" e, M1 O+ U |